湖 南 長 沙 馬 王 堆 漢 墓 , 是 中 國 考 古 學 史 上 最 引 人 注 目 的 重 大 發 現 之 一 。 馬 王 堆 三 號 墓 所 出 帛 書 、 竹 木 簡 , 自 I974年 開 始 整 理 考 釋 , 二 十 餘 年 來 已 經 在 海 內 外 學 術 界 產 生 了 廣 泛 的 影 響 。 其 中 帛 書 《 周 易 》 是 其 中 一 項 極 珍 貴 的 內 容 , 除 了 卦 序 卦 名 和 今 本 有 異 , 以 及 多 了 < 二 三 子 問 > 、 < 要 > 、 < 易 之 義 > 等 諸 篇 , 其 所 有 的 < 繫 辭 > , 也 收 有 很 多 今 本 所 沒 有 的 文 字 。 了 解 帛 書 , 絕 對 是 進 一 步 研 究 《 周 易 》 的 階 梯 。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出土後.經過專家學者多年精心考證詮釋,1984年在《文物 》上公開發表六十四卦經文。同時發表張政糧《帛書六十四卦跋》和於蒙亮《帛書周易》(1984) 引起海內好極大關注《帛書周易》研究.成為熱隊鄧球拍《帛書周易校釋》(1998)、張立文《帛書周易註釋》(1992)韓仲民《帛易略說》(1997)是第一批學術研究成果。事隔10年之後,帛書周易傳文開始發表,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1993),第六輯(1995),朱伯昆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1995)公開發表《帛書易傳釋文》共有《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六篇。從此張岱年、饒宗頤、嚴靈峰、朱伯昆、張政良、李學勤、余敦康、張立文、陳鼓應、廖名春等紛紛發表論文,掀起《帛書周易》研究新高潮。邢文《帛書周易研究》(1997)是第一部學術專著,對《帛書周易》的內容、結構、成書年代,卦序特點、學術淵源等問題都作了論述。《帛書周易》的出土,是20世紀易學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在海內外的學術影響將與日俱增 。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易經》是一部占筮之書,而作為《易經》的解說和詮釋,《易傳》則是一部講義理、講哲學的著作。但孔子在帛書《要》篇裡說:「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可見,孔子認為《易經》一書包含「贊」、「數」、「德」三個由低而高的層面。《易經》不但是一部占筮之書,也是一部「德義」之書、義理之書。《綜考》進一步順著這個線索將人們的視野引到了一個新的天地,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見解,這就是在《周易》傳承史上,存在今義、古義之爭。

 

易學史
晉唐易
<2>晉唐義理學派        

魏晉至隋唐時期,是易學史上的一大轉變時期,兩漢易學轉向了以老莊玄學解易的道路,義理學派的易學成了易學發展的主流。魏代王弼是義理之學的創立者,晉人韓康伯進一步加以發揮,將易學引向了更加思辨的道路。唐初孔穎達作《周易正義》,以王韓《易》註為本,從而使王弼派的義理之學被官方定為正統易學。

王弼註解《易經》,以《易傳》的觀點解釋經文,注重義理的闡發,文字力求簡明,不講卦氣、卦變、納甲和陰陽災變,一掃漢易中象數學派的煩瑣的解易學風,給人一種清晰明快,而又意義深遠之感。

韓康伯進一步從義理的高度概括和闡發了王弼的易學觀,認為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具備天下之理,《易經》乃明理之書。因此,通過《易經》就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變易之道,人們應該在事象的背後探求隱藏的義理。

唐代的孔穎達著《周易正義》、李鼎祚集漢易系統和玄學派的註解成《周易集解》對王弼派易學進行了一番修正和改造,且對兩漢以來易學作了一次大總結,而融合了象數和義理兩派易學的傾向。代表了唐代易學發展的新方向。

宋易
<3>宋代的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

宋易的發展時期,上起五代,下及元明。北宋象數之學的倡導者始於宋初的陳摶,而義理學派的倡導者大概出於宋初的胡瑗,由程頤集其成,朱熹進而吸收各家的易學觀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易學體系。

陳摶提出許多圖式解說《易經》原理,成為圖書之學的創始人。後來傳至劉牧和李之才,劉牧推崇河圖洛書,李之才宣揚卦變說。以後,周敦頤著重講象,提出太極圖說,論述宇宙形成的過程,為儒家成聖人的理論提供依據;邵雍則著重講數,提出先天學,創立了易學中的數學派。朱震對取象說提出了一套理論,而成了象學派的代表。明代的來知德和方孔炤、方以智父子把各種圖象看作某種模式,用來解釋世界,而形成了易圖學派。

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同時的張載則吸收孔穎達氣論學說,創立了氣學派的易學體系。同邵雍的數學派,成為三足鼎立之勢。理學大師朱熹以程氏易學為骨幹,吸取各家的易學觀點,提出「易本卜筮之書」,企圖說明《易經》的本來面貌,強調要區分《易經》、《易傳》和易學。視《易經》卦爻象和卦爻辭為表現事物之理的抽象公式,可以代入一切有關事物。

心學派的楊簡提出「天人一本」、「三才一體」的命題,明代的王畿繼承以人心解易的傳統,進一步發展了王守仁的「良知即易」說。氣學派的張載以陰陽二氣生生不已的變化過程和法則,解釋卦爻象的變化和卦爻辭的義理。而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站在氣學派的立場,對宋明易學及其哲學作了總結,主張占筮與學習《易經》之義理不可偏廢,把古代易學的發展推向了高峰,標誌著宋易和宋明道學的終結。

義理學派

王弼

義理之學創立者,一爻為主說、適時通變說 注釋《易》之上、下經

韓康伯

八卦備天下之理的命題 注釋十翼

孔穎達

《周易正義》 李鼎祚著《周易集解》

象數、義理並重

北宋

陳摶

象數之學的倡導者

圖書學派創始人

劉牧推崇河圖洛書

李之才宣揚卦變說

周敦頤

提出太極圖說  

邵雍

提出先天學,創數學派 著《皇極經世書》

張載

著《橫渠易說》《正蒙》創氣學派 吸收孔穎達氣論學說

楊萬里

著《誠齋易傳》 開始引史證易

程頤

著《伊川易傳》理學派 由胡瑗開始倡導義理學派

南宋

朱熹

區分易經、易傳、易學

《周易本義》《易學啟蒙》

提出「易本卜筮之書」

對北宋以來易學大總結

朱震

對漢及北宋象數學總結 推崇卦變和互體兩說

楊簡

天人一本之心學派 明代王畿繼之以人心解易

太極範疇
太極是《易傳》的重要範疇。語出《易傳,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從這段話本身來看,太極一方面與二儀、四象、八卦一道作為筮法的一個基本範疇,用來指稱大衍之數或奇偶未分狀態,並作為六十四卦的最初根源。從這一方面看,它不具有哲學意義。另一方面,太極又包含著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的內涵,揭示了一種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t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