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和華嚴宗判教比較
五 時 八 教

天台宗 的 判 教 為 五 時 八 教 。
五 時 , 是 將 釋 迦 一 代 說 法 分 為 五 個 時 期 , 即華 嚴 時 、 阿 含 時 、 方 等 時 、 般 若 時 、
法 華 涅 槃 時 。五 時 是 就 說 法 對 象 的 根 機 利 鈍 而 建 立 的 。並 就 上 述 五 個 時 期 所 說 之 法 , 分 作 化 儀 四 教 和 化 法 四 教 二 類 。
化 儀 , 是 指 釋 迦 說 法 所 用 的 儀 式 和 方 法 , 有 頓 、 漸 、 秘 密 、 不 定 四 種 。

化 法 , 是 按 釋 迦 五 時 說 法 的 教 理 淺 深 , 有 藏 、 通 、 別 、 圓 四 種 。

八 教 穿 插 在 《 法 華 》 以 前 的 四 時 , 《 法 華 》 為 最 後 時 期 的 說 法 , 被 判 為 化 導 的 終 極 , 純 圓 獨 妙 , 高 出 八 教 之 表 。

五 教 十 宗

五教:
小乘教。為聲聞乘人所說的教法,指說四諦、十二因緣的"阿含經"和《四分律》、《發智論》等
大乘始教。為開始由小乘轉入大乘者 所說教法,指大乘空宗的《般若經》、《中論》等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經》、《唯識論》等
終教。為大乘終極的教門,指說真如緣起、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楞伽 經》和《大乘起信論》等;
頓教。是頓修頓悟的教門,指不依言辭、不設位次而頓悟教理的《維摩經》等
圓教。為圓融無礙的教門,指完全說一乘教理的《華嚴 經》。

十宗:
我法俱有宗。主張人我、法我俱為實有,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和聲聞乘中犢子部、法上部等所立宗義
法有我無宗。主張五蘊諸法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但"人我"非有,指聲聞乘中說一切有部等所立宗義
法無去來宗。主張諸法現在有實體,過去與示來無實體,指聲聞乘中大眾部等所產宗 義
現通假實宗。主張諸法過去、未來沒有實體,現在只五蘊有實體,十二處、十八界則不真實,指聲聞乘中說假部及《成實論》、經部所立宗義
俗妄真實宗。認 為出世法真實,一切世俗法均不真實,指聲聞乘中說出世部等所名宗義
諸法但名宗。主張一切法只有"假名"而無實體,指聲聞乘中一說部等所立宗義
一切皆空 宗。主張一切法皆虛幻不實,指般若經等,相當於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
真德不空宗。主張一切法都是真如(如來藏)顯現,含有"實德",故"真體不空",指 《楞伽經》等,相當於大乘終教
相想俱絕宗。認為"真理"是"絕言所顯,離言之理",只有頓悟認識,指《維摩經》等,相當於大乘頓教
圓明俱德宗。認為一 切法本來功德圓滿,彼此圓融無礙。指《華嚴經》,相當於一乘圓教。

唯識宗->名相

唯識名相

(六)三自性
唯識學家在一切法上,總立三性,用三性來詮釋一切法。
1.遍計所執自性:遍計就是周遍計度,是意識上種種推求與分別是一種心理上的活動。所執即 心所執著的事物。此性可說是,透過遍計的種種分別後,而有所執取的心理象現。若論這「遍計所執」的「我」和「法」,有沒有「體性」呢?完全是沒有的。如一 切法中根本無「我」,更無「我所」,因為一切法皆托因緣而生,無自性故;無自性即是空,所以說遍計所執自性空。
2.依他起自性:依是仗托義,因為一切法,都是仗因緣而生起的。這宇宙萬有,森羅萬象的東西,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切的一切,沒有一法,不是依托眾緣所成的。所以因緣法就是一切法。此性主要在說明,一切心所染淨善惡諸法也都是因緣、因境而起,不是自生本有的。
3.圓成實自性:依字義來說,圓是圓滿,離顛倒的意思;成是究竟;實是不虛謬義,即是真實。合起來的意思是「圓滿合理究竟真實」。這圓成實的別名,有真如、法界、法性等。圓成實性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有一種關係,什麼關係呢?就是在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所執性,就是圓成實性了。
我們可用一個譬喻來說明,譬如有人在黑暗中,見到一條繩子,以為是蛇,而產生恐怖。因為見到繩子,而在繩子上聯想到蛇的影子的心理作用,就是依他起性,因 為見到繩子才生起蛇的念頭。又因妄執是真蛇,所以心上生了以往怕蛇的恐怖心理,是遍計所執性。事實上一條繩子只是依眾緣而成的事物。後來知道了是繩而不是 蛇之後,在繩上離了蛇的觀念,即是圓成實性。因為可不再受繩子的騙了。

(七)三無性:三無性是依前面所說的三自性來安立的。這三無性的說法,是佛的方便善巧,能破凡夫的我執和二乘的法執,也是般若會中「畢竟空」的道理。
1.相無自性:這是說前面的「遍計所執性」是沒有實在的相狀。就是宇宙萬有,根身器界一切的「相狀」和「義相」,知道他們都是「假相」,如幻如化,毫無真實可言。
2.生無自性:這是說明前面的「依他起性」也沒有實體的生相。就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從「眾緣所生」,既是從「眾緣所生」,離開了眾緣,自然沒有一個固定不改的自性。
3.勝義無自性:這是說「圓成實性」是因為在「依他起性」上遠離了「遍計所執性」,才有的殊勝義。不是本有的,所以此種勝義我們可以說,不是沒有,只是不可得、無自性而以。

(十二)行位:就是唯識的實證階位,在說明唯識學上修證的實驗境界。唯識宗將大乘菩薩之修行階位分為五等,是依唯識教,修唯識行,證唯識果的一種程序。行位中的五位如下:
1.資糧位:在佛法的修持中,欲證解脫涅槃,必需準備一切資糧;資糧就是福德智慧,二者缺一不可。在資糧位中,從初發心學佛起,發大菩提,自利利他修菩薩行,對於佛道深信不疑,堅固不搖,這就是資糧位的攝受。有四種殊勝的力量,可以依之修行資糧位。
(1)深信自己能成佛。
(2)親近善知識。
(3)時時不忘失菩提心。
(4)行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及四無量心。

2.加行位: 學佛行者在經過一段時間修學資糧後,尚未悟道,所以進一步為勤修觀慧作加行。加行的意思是接近見道,又名順抉擇分,抉擇是智慧的功用,順抉擇的意思,是隨 順佛的境界,起抉擇的智慧,觀真如境而不顛倒。在加行位中,須經過四個層次,這四個次位中,是偏於修慧的,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 智,觀能所二取皆空。如下:
(1)煖位:論說:「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 明就是光明,即是智慧的象徵,光明為煖性,菩薩依此定發下品尋思觀,觀名事自性差別,都是所取、所緣的對象境界,這些境界皆依識假施設,非實有性,如是而得「所取」空的正確認識。喻為未見智火,但已得煖相。
(2)頂位:論說:「依明增定,發上尋思,重觀所取無,立為頂位。」智慧增長,可以引發上品尋思觀,重觀「所取」空。修尋思觀至此,達到最絕頂,故立名為頂位。喻為觀行轉明,如登山頂悉皆明了。
(3)忍位:論說:「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印前順後,印名順定,即印持前面四尋思觀所觀的所取名等外境,皆空無自相;同時也能觀察能取心識不可得,能忍樂隨順。
所取既無,能取亦空,這是忍位的智慧境界。
(4)世第一:論說:「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世第一後至見道 位,中間無有間斷,名無間定。依此定力發上品如實智,印持所取能取皆空。此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故名世第一法。過此以後,剎那無間,即是出世,證真 見道,成法眼淨,證聖果位。喻為雖未能證理,但於世間最勝。

3.通達位:學佛行者,從發心學佛起,直至加行位滿,未能通達真理法性,到了世第一後,才開始融通,智慧開朗,稍見真實,所以稱通達位。通達位就是見道位。這要等到修行滿一大阿僧祇劫後,相當於初地菩薩(歡喜地)的階位。
4.修習位:又叫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薩的修持。
5.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所以稱究竟位。

 
禪宗(這段我覺得看課本就可以了)
檀經義理
1.見性成佛
2.迷愚悟智
3.二邊雙遣
4.實相無相
5.定慧等待
6.自在解脫

以下是佛學名相大猜題~~~紅色部份是考古題...剛好25分@@
一.三法印: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盤寂滅

二.四諦:集苦滅道

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

四.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五.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六.三毒:貪慾、瞋恚、愚癡

七.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八.六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惡道)、修羅道、人間道、天道(三善道)

九.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十.六波羅密(六度)
1.布施波羅密2.持戒波羅密3.忍辱波羅密4.精進波羅密5.禪定波羅密6.智慧波羅密

十一.四弘誓願
1.眾生無邊誓願度 2.煩惱無盡誓願斷3.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

十二.八識,<-此題出自於唯識宗
眼、耳、鼻、舌、身、 意──六識
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五位法:心法  心所有法  色法 心不相應行法 無為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t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