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以1970-1980年代校園民歌為例,申論文藝創作和時代思潮的關係。
參閱通俗(上)P75
紅字部分為網路資料
整個70年代﹐將台灣「再中國化」與「現代化」的意識型態格局。這因而是政權重新建立主體性的過程;「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說法所映照的正是一個模糊但掙扎著想要破繭而出的主體形象。相應地,民歌與校園歌曲運動「唱自己的歌」、「唱這一代中國人的歌」的說法何嘗不是如此?這種極為類似的論述結構,促發了政權對民歌與校園歌曲的興趣:對政權來說,民歌與校園歌曲無論在詞曲意識型態上或是對群眾的號召、動員能力上,都令人心動。但是,這次政權並未大張旗鼓、張牙舞爪地想強行一口吃下,而是採取從旁協助、樂觀其成的態度。於是,當1979年中美斷交此一對政權造成強力衝擊的歷史性時刻來臨時,相應地,著名的校園歌曲「龍的傳人」也「自然而然地」挺身而出,成為此一時期激勵民心、維護政權正當性最最有力的宣傳工具!
70年代的民歌與校園歌曲運動是戰後台灣最重要的音樂主體性展現
80年代初期,校園民歌的歌手與相關的音樂工作者,紛紛轉進到新興的唱片工業當中,成為專業的作詞作曲者、製作人、歌手等。過去多半以集體面貌出現的民歌手,如今成為一個個各領風騷的唱片歌星,或暢銷專輯的作詞、作曲或製作人;這是80年代之後台灣年輕人「個人政治」昂揚的先聲--從70年代集體主義架構下的民歌及校園歌曲,到80年代唱片工業商品化導向的創作歌手個人專輯--之後,不管是政權主導的國民總動員,或是反對運動所期待的群眾覺醒與組織中,這些一個個被釋放出來的年輕個體,便成為資本主義算計、捕捉的對象了。
在新的社會與商品文化邏輯下,較之於70年代,唱片工業所能發揮的空間似乎大很多。雖然歌曲審查制度依然是一道揮之不去的魔咒,但是,同時卻也存在著政治反對運動在追求言論與表達自由上的衝撞力。隨著後美麗島時期,黨外勢力在選舉成果上的逐步進展,可以預見,審查制度將一步一步走向崩潰瓦解的命運,而音樂工業隨後也將順勢收割反對運動所衝撞出來的成果。相對於70年代末,因著美麗島事件及中美斷交而緊縮的政治氣候,楊祖珺及侯德健的個人專輯完全沒有面對大眾的機會,80年代初的歌手及唱片公司,或多或少都利用了反對運動所撐起的言論自由保護傘---雖然它還不夠壯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羅大佑自1982年到1984年之間,由甫成立不久的「滾石唱片公司」先後出版了三張專輯,分別是「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家」。
這裡沒有不痛不癢的歌,假如不喜歡的話,請回到他們的歌聲裡,因為這中間沒有妥協。(羅大佑「之乎者也」文案)
在這三張專輯當中,歌手以捲曲披肩長髮、黑衣墨鏡的造型出現,歌詞處處顯露出質疑、批判當時政治、社會與文化主流意識型態的機鋒,曲式則以搖滾為主調,再揉進諸如民歌、雷鬼、藍調等等不同類型的音樂元素與風格,用沙啞、咬字不正、時而嘶喊時而低吟的唱腔唱出。且先不論推出後所造成的風潮,單就專輯的內容與包裝而言,就包含了多方面政治與文化意義:首先,它的歌詞挑戰了數十年來箝制人民的黨國教育,批判當時當紅的現代化意識型態,嘲諷社會集體心理當中深層的偽善心態

2.請由表現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談相聲、數來寶、說書等傳統曲藝的新發展。
http://www.ccnt.com.cn/show/chwindow/culture/qyzjmopy/ohter/qy3-1.htm
相聲的表演形式有三種,早期主要為一個人說演的「單口相聲」,所演類似於講小笑話或幽默故事。後來出現了兩個人合作表演的「對口相聲。」其中一個人為甲方,稱作「逗哏」的,另一人為乙方,稱作「捧哏」的。「對口相聲」的表演是在對話中製造笑料,給人啟迪。因著所演節目的題材內容的不同,把甲主說,乙附和的節目,稱為「一頭沉」;把甲乙雙方爭論的節目稱作「子母哏」;把有大段誦說或韻誦表演的節目稱作「貫口活」;而把仿學唱戲唱歌的內容為主的節目稱作「柳活。」另有一種三人或三個人以上的多人表演的形式叫做「群口相聲」,表演時一個人「逗」,多人捧」,另有一人打岔提破,稱作「膩縫兒」。三種形式之中以「對口相聲」的說演最為常見和普遍,是其藝術樣式的主體。
        相聲表演講求「說、學、逗、唱」,即不但口齒要清,而且要善於摹仿各種人和事物以及聲音效果,更要擅長製造笑料,即「抖包袱」,同時還要求嗓子好,能學唱各種戲曲唱腔和流行曲調。由於相聲表演全仗嘴皮子功夫,故上述四種基本技巧一般要求必須具備。但實際上各個演員各有擅長,各有風格。
        作為通過逗樂來完成藝術審美的曲藝形式,相聲表演的基本要求是讓觀眾發笑。相聲的笑料行內人稱作「包袱兒」,意喻節目的效果與主題,是經過反覆鋪墊後,突然地展現出來的。通常要求笑料能於偶然中顯示必然,讓觀眾既感到是意料之外,笑過細想又覺得全在情理之中。因而,欲擒故縱、聲東擊西、誤會巧合、諧聲雙關等思維智慧與修辭技巧在相聲藝術中常被使用。又由於相聲通過笑料來啟迪觀眾,表達思想與愛憎,因而在幽默之外,諷刺是其基本的審美品格。
        由於相聲所具有的獨特審美效果,流傳也十分廣泛,漢民族之外,中國的一些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出現了「方言相聲」和少數民族語言表演的相聲,如「藏語相聲」等。

http://www.nani.com.tw/big5/content/2004-09/18/content_18963.htm

認識數來寶

  「數來寶」又稱「順口溜」,練子嘴,原本是叫化子賴以維生的玩意兒。行乞時,手執竹板或繫銅鈴的牛胯骨挨家挨戶要錢。後來轉化成舞臺表演藝術,有單人表演、兩人對說、群說群數的;表演形式上有敘述式、爭辯式、相聲式的,變化相當豐富。
  「數來寶」三個字的涵義:「數」是指快速而有節奏的念說,「來寶」是來錢的意思。叫化子數著數著,祝福您大發利市賺大錢,其實是您得破費讓他一數就來錢,否則話鋒一轉,常讓您哭笑不得,只好花錢消災。
  數來寶有三快:一是眼睛看得快: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二是腦子編得快:要有見到新事物,現場編詞的功夫;三是嘴巴說得快:舌如利刃、語如連珠,絕不停頓吃螺絲。數來寶的編寫一定要押韻,說唱起來才有味道。
  結構上,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途換韻,句句嵌入某字或連篇敘述事物。基本句式為:上句六字,下句七字,上下兩句最後一個字必須押韻,而且同一聲調(平聲或仄聲),但可以視情況調整,常見以三、五、七字為主的變化,並視劇情,由表演者自行控制節奏,快慢自如。

數來寶欣賞

● 誇衣服
   這種料子還不賴,又經洗,又經曬,下了水,乾得快,不用燙,還挺帥,十年八年穿不壞。
● 豆腐店
   豆腐店老闆真辛苦,白天黑夜磨豆腐,大豆腐,小豆腐,乾豆腐,水豆腐,油炸豆腐凍豆腐,豆腐渣,豆腐乳,豆腐漿水洗衣服。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madeinchina/2005-12/01/content_76563.htm
說書藝術發展到今天,雖然分別稱為"評書"或"評話",但實質上屬一類藝術樣式,都是通過口頭說講故事進行表演。"說書"藝術之所以後來都叫做"評書"或"評話",即將"說"改稱"評",是由於這種表演的審美旨趣,不單在於說演故事,而是在講說故事的同時,對故事中的人情事理加以評論,對故事中的是非曲直進行褒貶,對故事中的名物掌故進行解說。觀眾聽其表演便不只是娛樂和審美,還可以增長知識,受到教化。這種藝術,表演形式十分簡單,只一個人或坐或立,或設桌案,以醒木、折扇為道具輔助表演;至20世紀中葉以來,更多的情形則是連桌案、醒木及折扇也不用了,只是站立說演。

 

說書藝術在中國不僅具有最為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而且也是孕育其它文藝形式,造就文藝人才的母體和土壤。著名的中國古代文學巨作《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成書,無一不是受了民間說書的孕育和豐富;就連其章回式體裁,也是直接脫胎於說書藝人的表達程式。許多偉大的作家也是由說書藝人那裡受到啟蒙和薰染才走上文學之路的。可以說,以"評書"、"評話"為代表的中國說書藝術,是最具有中國民族特點、最富中國審美特色的藝術類型之一。

3.試論傳統表演藝術的社會功能,並說出你認為推動現代社區藝文活動的意義,可作的具體作為有哪些?
http://www.pu.edu.tw/~folktw/theater/theater_a5.htm

傳統戲曲活動,係結合民間信仰與文化藝術之產物,與所屬時代、社會有交互影響之關係。戲曲的演出會隨著社會環境的需求,對民眾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而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環境與民眾的生活模式、人生觀與價值觀,也會反映在當時的戲曲活動中,並影響戲曲的興衰與變革;由此可見傳統戲曲活動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它兼具宗教、娛樂、文化、藝術、教育、社交、心理與經濟等多重社會功能,其內在意義不容忽視。

宗教信仰為傳統戲曲活動最大功能,由於臺灣孤懸海外,清廷政令不彰,宗教信仰成為撫慰民眾心靈的最大力量。因此,臺灣歲時節令祭祀活動頻繁熱烈,民間戲曲活動為酬神演戲,舉凡神誕、寺廟慶典、建醮、重要節令、民間社團與祭祀公業之祭祀、民眾還願、婚喪喜慶等,即以戲曲技藝作為祭祀、驅除邪煞、酬神與婚喪喜慶之儀式,戲曲活動便成為民間信仰之必然產物。

特別是宗教性強烈的傀儡戲,從民間信仰之宗教概念體系層次來說,「祭典儀式劇」的主體承載該龐大體系內的重要概念單元,如「五行名類系統」、「神煞信仰系統」等。由此可見,傀儡戲係一特重除煞祭典之儀式,並不以娛人為目的。

從娛樂方面言,傳統社會傳播媒體尚不發達,伴隨防衛組織、宗教信仰而來的民間戲曲技藝活動,便成為民間最為普遍的共同娛樂,不但有各類職業劇團從事演出,各地子弟社團更是興盛;戲曲活動在酬神之餘,兼具娛人之功能,因此,宗教與娛樂即為民間表演活動之基本功能。

以文化功能言,戲曲活動為民間與社會文化交互活動之產物,民眾藉由戲曲活動,表達情感並寄託期望,戲曲本身便成為文化之表徵,民眾往往透過戲曲活動或其它儀式,在社會文化動態均衡的尋求過程中,呈顯出對現實之反映。如傀儡除煞儀式中的定棚、禁忌、時間、空間、符咒、祭品、五行、神煞乃至鍾馗等,本身即富涵文化意義與象徵,充分反映某一地區民眾之特殊風俗文化。

就藝術層面而論,傳統戲曲活動乃融合音樂、美術、文學、戲曲等多項藝術,兼具靜態與動態之美的綜合表演藝術。它藉由演員身段動作、唸唱、說白、裝扮,表達劇中人物之情感;加諸舞臺光影、音響之輔助,呈現出意涵豐饒的戲曲活動。就藝術傳承與創新的角度言,透過世代相傳的戲曲活動,注入民間藝人的智慧,使得傳統戲曲活動更具生命力;同時亦達到保存和發揚音樂、美術、戲曲、文學等多項藝術之目的。

以教育功能來說,傳統戲曲活動具有強烈的社會教育功能。傳統戲曲故事來源甚為廣泛,舉凡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傳奇故事,英雄將相、忠臣孝子的事蹟,乃至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描述,無所不有。由於傳統戲曲活潑的演出型態,能寓教於樂,對一般識字不多的民眾,常可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綠林俠盜、才子佳人之戲曲以及民間小戲,官府以「誨盜」或「誨淫」為由,予以禁演,但戲曲中描述英雄將相、忠臣孝子事蹟及因果報應的故事,所闡揚的忠、孝、節、義觀念,卻是維繫民眾倫理道德,加強民眾歷史與民族意識最重要之力量。俗諺說:「做十三年海賊,看一齣斷機教,流眼淚。」足見戲曲對民間教育影響之深。

就社交功能而言,由於閩、粵沿海居民冒險渡海來臺,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盜匪之侵襲,以及與原住民因越界侵墾所可能招致之攻擊,必須仰賴同鄉與宗親力量之保護;為相互扶持,結合族群力量,移民大抵依原有的地緣關係聚居,並建立寺廟作為共同的信仰中心,以及凝聚情感的重要象徵。因此每逢節令及神佛祭典,便演戲酬神、娛人,並宴請外地親友團聚;演戲酬神中除戲曲職業團體外,另有以戲曲技藝結社的子弟曲館、陣頭,不但肩負聯絡鄉里情感、互助合作之責,更成為地方祭典活動中,極為普遍而重要的業餘團體。戲曲活動成為傳統封閉的農業社會中最為開放的民間活動,演戲活動亦充分發揮社交聯誼之功能。

以心理之功能言,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由於民眾在現實人生中,不論人際關係、倫理情感或功名利祿之追求,常為個人聰明才智和與生俱來之環境所限,時有難以達成願望或有志難伸之嘆;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曲演出之題材,均取材自豐富而多樣的現實人生,劇中人物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之呈現,腳色與腳色間的感情糾葛,人物與自然、人為環境之拉拒與搏鬥,人物內心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思索,均為現實人生之寫照。因此,民眾可藉由觀看戲曲演出,彌補現實人生中的缺憾,獲得心理之補償。

以經濟層面而論,各地寺廟神誕、祭典的表演活動中,時常伴隨戲曲活動而形成市集;由於臺灣傳統劇場為開放劇場,每當民間重要節令、寺廟祭典、廟會時,附近的戲曲技藝演員與商賈小販便紛紛湧來,從事商業活動。演員與商人利用鄉村祭祀活動,表現其技藝或從事交易行為;而戲曲活動附近之商家,也因各地觀眾之湧入,而有增加營利之機會。由此可知,戲曲活動除酬神娛人之外,尚有經濟活動的社會功能,可見戲曲、廟會與貿易活動三者息息相關。

傳統戲曲活動兼具宗教、娛樂、文化、藝術、教育、社交聯誼、心理補償作用與經濟等多重社會功能,不但富涵社會意義,對民眾經濟與精神生活亦有深遠影響。

文化總會並訂立四項目標,以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一、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國民氣質。二、結合社區團體,宣揚倫理道德觀念,促進價值自覺。三、改良禮儀習俗,倡導現代生活方式,改善社會風氣。四、豐富文化內涵,鼓勵文化交流融匯,建立祥和社會。」

曲選(1.2選一 3.4選一 5.6.7選一 再任選一題作答)

1.請談談南呂一枝花贈珠簾秀的比喻之妙與隱含的情思
一枝花,集中描寫了朱簾秀技藝的高超和風姿的秀美。
作者以此曲破題,詠「珠簾」華美高雅,光彩照人,不許凡夫俗子(等閒人)隨意掀展。
首二句以簾卷和珠燦來比喻朱簾秀的光彩照人,並突出了她歌喉的珠圓玉潤。「蝦須」,是竹簾或綴珠之簾的別稱,因簾幕捲曲,狀似蝦須蜷縮,故有此稱。陸暢《簾》詩云:「勞將素手卷蝦須,瓊室珠光更綴珠。」馮海粟贈朱簾秀的[鷓鴣天]亦有「蝦須瘦影纖纖織,龜背香紋細細浮」句。古人又常以成串珠玉喻音樂和歌聲,所以,首二句破題詠簾,又暗寓對朱簾秀姿容和嗓音的讚美。
「金鉤光錯落」二句,明是寫簾幕輝光閃爍,臨風飄動,實則可以理解成是讚美朱簾秀四座皆驚的漂亮扮相和裊裊娜娜的舞姿。金鉤、繡帶既是簾幕的附屬品,又暗寓戲曲演員行頭上的裝飾物,用意之巧是令人絕倒的。接下來的「似霧非煙」三句,寫到了簾的縹緲輕搖,及其妝點效果、實用功能,自然地使人聯想到,上場的簾幕好似煙籠霧漫,化好妝的女演員猶如神女仙姬將飄然而出。「不許」句表面上是說不允許尋常人隨意伸手捲簾,實際上是說演員在醞釀感情,蓄勢待發,何時破簾而出得有個「火候」,無須旁人操心。
三句寫出了舞台上特定的環境,也寫出了演員扮相之美麗,技藝之高超。
最後兩句,表面上是寫珠簾乍展開來時的光彩奪目,說它搖動起來,四壁如同披上翡翠的綠陰,它的光彩使金色的琉璃瓦也黯然失色,而暗寓的卻是演員出台亮相時的姿容,色藝俱絕,滿堂喝彩。
【一枝花]曲整個是對人物出場的鋪墊,反覆比喻,再三呼喚,終於,人物出場亮相了。有趣的是字面全是寫珠寫簾,未著一字寫人,然又無處不是寫人,所有的巧譬妙喻,都是自然地扣住了「人」來進行的。這支曲可以看作是序曲,下面還要更細緻地展開描寫,進一步以含蓄的手法刻畫人物。

2.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的意旨與結構安排
http://www.cognitiohk.edu.hk/al_readtxt/Curriculum/Curriculum%20Adobe%20Files/MaZhiYuan_03.htm
3.請談談中國戲曲演出的象徵表現
http://www.kunqu.org/bspecial.html
4.為何說中國戲曲是有聲必歌,無動不舞?
戲曲理論家叫齊如山,他把京劇的原則總結成四句話,“有聲必歌,京劇舞臺上有聲音就是歌唱;無動不舞,沒有一個動作不是舞蹈;第三句話不許寫實;第四句不許真器物,不許真東西上臺。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壺酒杯上臺,吃飯不能拿真的筷子、盤子、飯碗真吃、真喝。”
5.請以元雜劇或明傳奇對禮教的概念,對人物不同性格塑造的意義

http://course.hbu.cn/zggdwx/documents/jiaoan/ja07_yuandaiwenxue.doc

6.請以元雜劇或明傳奇劇本為例,談寫實與想像的戲劇效果

7.請以元雜劇為例,談談庶民生活的困境與盼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t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