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版
3115字
二.章法、佈局及呈現技巧之異同
我們所收集的六首曲,其呈現技巧的最大差別就在於有些是用小令的形式寫成,而有些是用套數寫成,用小令寫成的有:張養浩〈中呂‧喜春來〉、張養浩〈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無名氏〈正宮‧醉太平〉、馮子振〈正宮‧鸚鵡曲‧農夫渴雨〉;用套數寫就的有劉時中〈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以及睢景臣〈漢高祖還鄉〉二首。小令只有一個曲調,然而小令雖有單調與雙調之分,但都是短小簡單的形式,語言也較為精鍊,套數則由許多的曲牌組合而成,是為了便於敘述繁複內容而衍生出的格式,雖然可以隨情節需要而伸縮長短,但仍舊較小令冗長的多,兩者不論在內容上或者是長度上都是有所差別的,而且也是影響作者運用其他呈現技巧的最大因素,所以在此將六首曲分為小令與套數兩大類,再分別探討其間的相同與相異之處。
首先討論小令,亦即張養浩〈中呂‧喜春來〉、張養浩〈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無名氏〈正宮‧醉太平〉、馮子振〈正宮‧鸚鵡曲‧農夫渴雨〉此四首在呈現技巧上的異同。這四首曲的呈現方式,我們認為,大致上都是採用先敘事而後抒情的,但其敘事並非平鋪直敘,由於作者皆因關懷人民或為反映人民心聲而作,因此當他們在敘述人民所遭逢的慘事或描繪官場的險惡時,往往帶著與民同憂的心情。例如〈農夫渴雨〉一首,前四句是敘述天不降下及時雨,因此稻苗不抽花,農夫擔心無法收成的情形,後四句則描述農夫對天公不作美的怨恨以及期待下雨,卻又對天晴感到十分無奈的心情,由於作者是抱著與農夫感同身受的心態而作成了這首曲,所謂「近日最懊惱殺農夫」,其實也是作者心情的寫照,他在敘事時是帶著自我情感的,並非客觀的描寫農夫的情形。又如〈正宮‧醉太平〉是作者先以人民怨恨的心情敘述元朝官場的惡形惡狀,接著再以感嘆「哀哉可憐」作下結論;而〈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則先以愉悅的口吻敘述天降甘霖,天地回生的景象,再明言自己「歡喜的無是處」;此外〈中呂‧喜春來〉雖然在敘述事實上是以較客觀的角度呈現的,但與前三首同樣是先敘事,後抒情的佈局方式。
雖然這四首曲都採取以「先敘事、後抒情」的寫法,細看來又有所差別。在敘事方面,有以因果關係為鋪陳方式的,也有先提出綱領再作細述的,前者如〈中呂‧喜春來〉、〈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正宮‧鸚鵡曲‧農夫渴雨〉三首即是,而其中〈中呂‧喜春來〉先描述他勤政愛民的行為,再寫百姓稱其為「好官人」,他的行為是因,百姓的讚揚是果。而〈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中,「一雨足沾濡」是因,「天地回生意,風雲起壯圖」則是果,兩首都是以先因、後果的方式順著鋪陳下去,相反的,〈正宮‧鸚鵡曲‧農夫渴雨〉在敘事時則先寫農夫感到懊惱,再告訴讀者農夫懊惱之因,與前兩首又不同,而先寫綱領再加以細述的則以〈正宮‧醉太平〉為例,其開頭「堂堂大元,奸佞專權」為其總綱,底下「開河變鈔」、「官法濫,刑法重」、「人吃人,鈔買鈔」都是在細述奸佞如何專權,其敘事方式不像其他三首以因果關係為主,但仍是有條理的。由此看來,這四首曲即使都以先敘事的方式呈現,但在鋪陳事件卻又採取不同的技巧,因次它們之間仍舊有著差異。
接著討論四首小令在「抒情」部分的異同,雖然四首小令都將抒情這一部份安排在曲的後半段,但抒情的方式大致又可分為借景抒情以及批判的方式抒情兩種。借景抒情者最明顯的是〈正宮‧醉太平〉,其言「殘霞不近人情」,事實上殘霞只是自然現象,又怎麼會有感情可言?作者只是藉著移情作用,將無情之物轉化成有情之物,而後在無情之物上抒發自己的情感罷了。另外,〈中呂‧喜春來〉則是利用「白髮滿頭新」的視覺意象來表現作者老邁滄桑的形象,加強「只落得」的意味,令人更強烈的感受到他無法達到「兼濟天下」抱負的感嘆,而〈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是藉由農夫舞破蓑衣的景象來表現欣喜若狂之感,其「綠」字除了增加「畫面」的色彩,也帶給人萬物受雨滋潤因而欣欣向榮的聯想,進而加深了歡樂與喜悅的感受,與前兩首相同,都是善於使用景物或意象來抒發情感的作品。比較不同的是〈正宮‧醉太平〉一首,由於是批判官場之作,因此使用了批判句「賊做官,官作賊,混愚賢」來作結論,最後再以「哀哉可憐」的感嘆句表達作者對官場的不恥,由於其創作意旨不像其他三首最以關懷人民為主,而是以批判、揭露官場的黑暗現實,反映人民心聲為宗旨,因此呈現方式也與其他三者不太相同。
再來討論套曲的呈現方式,我們所收集的兩首套曲,其佈局、章法大致都依起、承、轉、合的方式呈現;〈上高監司〉第一曲中作者說:「謝恩光拯濟皆無恙,編做本詞兒唱。」高納麟曾經賑濟饑民,劉時中以曲代書,本意是要歌頌他的德政的。但要具體寫到高監司拯厄扶危,就不可能不如實地反映江西的現實,這一來,作者以淋漓的筆墨,向讀者揭示元代人民悲慘的生活面貌,「編做本詞兒唱」因而說明了作曲動機,這是「起」;第二曲到第九曲則承著第一曲的「眾生靈遭磨障,正值著時歲飢荒」,描述人民的慘況及造成慘況的天災、人禍,敘述的脈絡清晰明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這是「承」;第十曲為整套曲之轉折處,描述高監司的德政讓災民脫離苦海,如枯木逢春,接著十一至十四曲亦承著此曲歌頌著高監司,是為「轉」,最後第十五曲〈尾聲〉敘述百姓皆頌揚其德,為高監司立祠立碑,使其千古流芳,將此事結局交代完畢,是為結尾。〈漢高祖還鄉〉是以第一人稱所寫成的,第一曲敘述社長發佈消息,眾人準備接駕,這是「起」;第二曲至第四曲敘述皇帝盛大的出行隊伍及排場,承接著第一曲而來,因而是「承」;第五曲皇帝終於出場,眾鄉民認出他的身份是過去鄉里的流氓,因而對他完全改觀,第六曲、第七曲接著細數劉三身世及過錯,與第五曲同為本套曲之「轉」,第八曲寫鄉民向劉三討債、唾罵劉三,為漢高祖還鄉的結局。由上述可知,這兩首套曲雖然長度不同,但都是以起、承、轉、合的方式來敘述事情始末的,而且都能夠有條有理的呈現出來。
然而這兩首套曲各有其特色,因此展現了非常不同的風貌。〈上高監司〉是藉著歌頌高監司的仁政來諷刺、揭露社會黑暗現實的作品,整套曲中非常注重描繪人民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折磨下所遭受的苦難,尤其特別強調人為的禍害,在這套曲「承」的部分,作者首先在第二、三曲中分別描寫「天反常」與人的「歹伎倆」,接著在第四、五、六曲中細述人民為此而飢餓不堪、屍填溝巷,甚至不得不犯法、賣兒殺子以求生存的慘況,然後在第七、八曲中寫出奸商趁火打劫,竟利用災難的時刻大撈一筆,連人民唯一可仰賴的義倉也被當作賺錢工具利用,這兩首曲子安排在四、五、六曲之後,可造成「雪上加霜」之感,其後第九曲又再描寫人民流浪街巷、虛弱不堪的樣貌,災難復災難,痛苦復痛苦,這種層層疊疊的描述方式,使人有「屋漏偏逢連夜雨」之感,一層層的加深了讀者對災民的同情,這也是〈上高監司〉一曲在佈局上的特色與成就。
另外,〈漢高祖還鄉〉的特色則在於其將漢高祖還鄉的情景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戲劇性,有如一部漫畫一般。例如第一曲中藉著王鄉老和趙忙郎忙著準備接駕的模樣,將鄉民門原先不知情而對皇帝畢恭畢敬的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來;然而到了第五曲,鄉民認出了劉三,因而「險些氣破我胸脯」,情緒的轉變極富戲劇張力,敘事生動、形象真實,使人看了彷彿歷歷在目。此外,本曲還透過鄉民的口吻,用通俗樸實的語言來敘述事件,讀來更加自然生動,極有韻味,例如〈二煞〉、〈一煞〉、〈尾〉三曲,在語言方面使用了許多口語、俚語,加上襯字較多,整個曲子就像平常說話一樣的明白、流暢、生動,突出地表現出散曲語言通俗明快的特點,又有排比的句法,因此口語中帶有節奏美,兩者間搭配的恰到好處。這套曲的特色就在其生動自然的描繪手法,與〈上高監司〉各有其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t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